据考古发现,我国的果酒起源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中国春节,白酒是主角,果酒还是个尴尬的存在。为什么会和欧洲的果酒文化相差甚远?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大家举杯共饮、把酒言欢自然少不了。别小看了喝酒,喝酒其实是一门学问。
在北欧,有一个文化生活极为丰富的王国——比利时,比利时人十分重视饮食,俗话说美酒配佳肴,比利时人也喜欢喝酒,常喝一种将谷物经过蒸馏后,加入成熟的水果等配制而成的杜松子酒。此后,这种配制型的杜松子果酒逐渐成为了欧洲最为流行的一种新型饮品之一,饮果酒也成为了受欧洲人欢迎的生活方式之一。
近日,领略欧洲果酒的魅力,看一看,听一听欧洲人民都在喝什么果酒?哪国的果酒更有意思?而果酒在中国又是以何种生活方式存在?
在比利时和芬兰
种类多、防酗酒、必需品
制作与品尝果酒是比利时的时尚文化,不光在节庆时,平常生活也可见果酒的踪迹,比利时近来也积极研发可回收包装,鼓励新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也积极推动酗酒防治。
比利时酒精与药物问题防治协会(VAD)公布最新指南,提醒民众每周饮酒总量不宜超过10杯,提倡饮用低度的酒。
实际上,在比利时,果酒不仅是防治酗酒的手段,更是一种小清新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果酒果汁协会,协会秘书长赫尔曼斯介绍,欧洲饮用果酒的历史可追溯到四百年前的杏酒。他们的一个特点是种类众多,可以用杜松子酒、苦艾酒、葡萄酒、茴香酒等调配出上百种配制酒;另一个特点是市场化程度高,产品接受程度高,果酒厂人均占有率高。
欧盟果酒果汁协会成立于2001年,成员来自20多个国家,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果酒果汁行业组织。协会成员之一比利时微笑酒业公司CEO 格纳特就介绍,微笑酒业公司以多系列杜松子配制酒为主要产品,该公司产品的生产工艺在整个欧洲都是非常少见的。
而在距离比利时2000多公里的芬兰,这里的人们更是一日三餐都要饮用果酒,果酒是餐桌上的必需品,如同中国的茶水。这里的果酒主要是以伏特加白酒为酒基,主要使用树莓、蓝莓、草莓、北极莓等野生莓果配制。
果酒创新联盟发现,芬兰和比利时一样,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果酒厂人均占有率高,五百五十万人就有二十一家果酒厂,在芬兰葡萄酒也统称为果酒。
在法国和德国
社交品、奢侈品、高科技
在法国,果酒被当做社交酒和奢侈品。阿尔勒市工商局负责人茹缇瑙介绍,法国人对果酒的要求是味浓、色重、口甜、刺激,是社交、派对、聚会的必需品,平均价格全部高于葡萄酒。
在葡萄酒市场,保乐力加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优质葡萄酒供应商。在马赛市区的保乐力加集团俱乐部,保乐力加集团总经理迪亚斯介绍,其推崇的果酒品牌主要是具有历史悠久特点的烈酒品牌,例如茴香酒、XO、人头马、马爹利,但基酒均含有茴香酒(从香水上衍伸出来的),其品牌策划主要与著名体育、文化领域的世界活动相结合,例如世界杯、欧冠等。
在法国的其他地区,果酒可谓口感丰富、种类多样,且供不应求。
在位于法国巴黎大区的诺亚德皮斯公司,是一家四百年的杏仁酒厂,酒厂规模不大,作坊式生产,常年员工4到5人,产品以蒸馏酒为主,也生产部分配制酒,采用限量销售的模式,年产4万4千支750ml杏仁酒,无库存。该公司的销售经理卡维利介绍,该厂家享有法国政府特殊保障和补助,使用的生产设备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在位于法国普罗旺斯索吉法尔果汁公司和普罗旺斯加奈特酒业公司,普罗旺斯大区经济发展署负责人、地区议员法佛乔介绍,普罗旺斯对果酒的需求更丰富,但都是配制酒,仅供成人饮用,而且是女性多于男性。
在法国最大的米类加工企业也就是大米制酒公司特伦特,公司总经理福尔蒂维亚介绍,作为法国最大的米类加工企业,他们使用一种全新的黑色大米作为酿造材料,生产米酒,他们非常重视在提高大米的食用口感上下功夫。
在与法国相隔的德国,果酒创新联盟参加了在斯图加特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葡萄酒、水果及果汁专业技术展览会,该展会每3年一届,是世界最大的、最领先的专业展览会,展会上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共聚斯图加特展览中心展示各种先进的种植与加工技术,观展商也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欧盟果酒果汁协会副主席、德国果酒果汁协会主席海特琳格尔介绍,德国人饮果酒是为了佐餐用,果酒消费水平也比较高,市场平均价格也是普遍高于葡萄酒,在当地人的理念里果酒特色化明显,需要不同的高科技设备加工精心制作出来,他们十分信赖科技的理念,认为果酒是高品质的、安全的好产品。
在中国
成为大众饮品仍需时日
中国春节,白酒是主角,果酒还是个尴尬的存在。为什么会和欧洲的果酒文化相差甚远?
中国果酒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宏友说,酒行业是个大产业,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甚至是保健酒都风生水起,而果酒却迟迟没有立锥之地,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跟中国的果酒文化有关。
据考古发现,我国的果酒起源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贾湖就已经开始制酿果酒,距今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果酒发展仍旧迟缓。“中国的果酒起源虽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果酒在欧洲酒类中占比25%,除葡萄酒外的果酒我国不到1%。我国果酒发展主要受地域气候限制,无法形成规模,国内加工主要深藏民间,在我国西南地区比如云南‘是村就有酒坊’,果酒加工企业虽然也在增加,但标准化生产和工艺设备都还不成熟,重点是市场接受范围太窄,消费范围始终停留在‘皇家贵族’饮用的范围内,未能成为大众饮品,仍然需要大力的开发和推广。”赵宏友说。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提升,低度、安全、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酒水产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果酒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去年9月到12月,果酒创新联盟发起的“果酒飘香 富美家乡”——“果酒他乡”系列第一季,已经连续走进怀来、保定、烟台、蓬莱等地考察了海棠果酒、无花果酒、树莓酒、苹果酒等企业。
在酿造专家、媒体观察员及果酒企业家代表走访中发现,我国没有专业的果酒加工设备,使用的大部分是葡萄酒的加工设备,没有专业的果酒发酵剂同时加工规模非常小,以年产量100吨以下的居多,但品类十分丰富,口感上乘,低度、果香浓郁、安全性高、平均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一瓶,与国内葡萄酒价格相比基本持平。
“在我国,果酒是活在尴尬的世界里。酒行业是个大产业,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甚至是保健酒都是风生水起,而果酒却迟迟没有立锥之地,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跟中国的果酒文化有关。”中国果酒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晓芹说。
刘晓芹看来,利用水果生产果酒,在提高人们健康的同时,还能减少粮食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可以消耗大量的果品,对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民的增收致富,对脱贫攻坚均有较大的帮助。
“果酒他乡”活动走进山东蓬莱调研了几个果酒原材料基地,其中一个与当地果酒企业合作的果农种植了200余亩的苹果,每年产量达50万公斤左右,但每年的苹果市场价格总是不平稳,经常处于“丰产不丰收、丰收不丰产”的困境,自从与当地果酒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每年的收益都十分稳定,不仅鼓了腰包,还降低了市场风险,果酒企业也得到了优质、优量的原材料,双方共赢。
“未来,对于果酒的发展,应注重高质量的产品要有对应的品牌才能将价值最大化,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均应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丰富品牌文化,引导消费者形成文化消费方式。最关键的一点是产品的市场定位,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产品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市场定位精准,事半功倍。”刘晓芹建议